第三章 
内部审核的实施 
审核组在完成了全部审核准备工作后,就可按审核计划的时间安排实施审核。 
一  首次会议 
1  目的 
──向受审核方中、高层管理人员介绍审核组成员(规模小的组织可以省去)。 
──申明审核的范围和目的。 
──简要介绍审核做采用的方法和程序。 
──审核组和受审核方建立正式联系。 
──确认审核组所需要的资源和设施已具备。 
──确认末次会议和中间沟通会议的日期和时间。 
──澄清审核计划中不明确内容。 
2  要求 
──准时、简短、明了、会议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。 
──审核组长主持。 
──得到审核方理解和支持。 
──参加会议人员: 
审核组全体成员; 
管理者代表; 
最高管理者(必要时); 
受审核部门负责人或其代表; 
陪同人员。 
3 程序 
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,宣布会议开始。 
.与会者签到 
.人员介绍 
──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组成员及分工。 
──受审核方介绍与会代表。 
──中小型组织可免去此项内容。 
.确认审核目的和范围 
.明确审核准则 
.确认现场审核计划(日程安排) 
.强调客观、公正原则 
.审核方法及程序介绍 
──审核的基本原则是抽样。 
──审核方法:提问、观察、记录、确认。 
──不合格项的记录和确认方法。 
.如何正确对待不合格项。 
.确认联络、陪同人员(小型组织可不要) 
主要作用:联络、陪同、见证。 
.澄清疑问 
.会议结束(审核组长致谢)。 
二  现场审核 
首次会议后立即转入现场审核,其主要目标就是形成审核发现。现场审核是审核员获得审核证据的过程,是整个神格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,必须认真做好,并进行控制。 
1 审核过程的控制 
.审核组长要控制审核的全过程 
──审核计划的控制。 
──审核活动的控制。 
──审核结果的控制。 
.审核计划的控制 
──按现场审核计划的检查表进行审核。 
──确因某些原因须改变审核计划时英与受审核方协商进行适宜的调整。 
──审核中发现重大问题时经审核组长同意后可局部调整计划。 
.审核活动控制 
──应按计划预定时间完成(掌握审核进度)。 
──样本策划合理(足够样本、分层抽样、适度均衡)。 
──辨识关键过程(如采购过程的重点是供方评价)。 
──评定主要因素。 
──重视控制结果(有效性)。 
──注意相关影响。 
──营造良好的审核气氛。 
.审核结果的控制 
──合格或不合格要以事实为基础(以客观事实为基础,具有可查性,可追溯性)。 
──不合格事实要得到受审核方确认(签字确认)。 
──道听途说不能做为证据。 
──审核组相互沟通、统一意见。 
2 关于客观证据 
.定义(ISO9001:2008) 
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的数据。 
.获取途径 
──与受审核方直接责任人面谈。 
──查阅现行有效的文件和记录。 
──现场观察和核对。 
──对实际活动及结果的验证。 
──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(如顾客反馈、外部公告等)。 
.审核中客观证据形式 
──存在的客观事实可称为客观依据,主演臆测不可作为客观证据。 
──被访问人员职责范围内陈述可成为客观证据,道听途说不能车位客观证据。 
──现行有效的文件和记录。 
.对收集的客观证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 
──客观证据的适用性(形成审核证据)。 
──客观证据的有效性(能证明当前QMS运行的实际结果)。 
──客观证据的真实性(剔除不真实的客观证据,要注意验证)。 
──应注意客观证据的相关性、追溯性及一致性。 
──汇总分析,形成审核发现。 
3.现场审核记录
        .记录的作用
        ──作为变质不合格报告和审核报告的依据
        ──作为审阅、追溯的参考。
        .记录要求
        ──记录应清楚、全面、易于辨识、便于查阅、追溯。
        ──记录应清楚的反映审核区域的过程活动内容、人员、职责、控制要求和实施效果的内容。
        ──应反映组织过程活动的顺序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。
        ──准确记录组织的QMS活动符合QMS标准、法律、法规要求、产品标准、顾客要求的情况。 
──表明符合/不符合的事实。 
──记录格式宜统一规范,由组织自定。 
4.审核方式与技巧 
.面谈 
──选择合适的面谈对象(不同层次和职能,具代表性的人员)。 
──谈话的目标明确、提问得当。 
──集中激励倾听、要少说多听。 
──保持融洽的气氛。 
──善于观察,追根究底。 
──做好记录。 
──归纳面谈结果,可能情况下进行验证。 
──感谢交谈者的帮会组与合作。 
.提问 
──审核中常见的正确提问类型(推荐使用): 
开放型提问:是什么、在那里、为什么、何时、谁、怎样; 
封闭型提问:是、不是; 
思考性提问:为什么?请告诉我……。 
──不正确的提问类型(避免使用): 
情绪性提问; 
欺骗性提问; 
引导型提问。 
──提问应注意事项: 
目的要明确、表述要准确; 
考虑被提问者的背景; 
观察被提问者神态表情,适时标识谢意,减轻对方思想压力; 
努力理解回答,不说有情绪的话; 
避免连珠炮式的发问。 
.记录 
──表明符合的事实(如程序QA01规定了年度管理评审的间隔)。 
──表明一个可能的不符合事实(如2001年11月管理评审记录没有给出纠正措施建议和评审结论)。 
──有效运作的观察(所有测量仪器提供了有效检定证书)。 
──无效运作的观察(未能提供序号为QR1-03和QR01-04顾客退宿报告有关PW2A型电源不良现象已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其再发生的证据)。 
──印象深刻的现象、产品、文件、运作、条件、态度等案例。 
注意:在记录事实中,一些细节如产品标识、文件、位置等应被记录下来。 
.观察 
通过对过程活动、工作环境、条件观察和查阅有关文件和记录,获取可观证据。 
.验证 
──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。 
──追踪验证: 
不同来源同一问题的信息追踪比较以判断体系运行情况; 
追踪记录与文件、记录与现状的符合性、有效性; 
追根溯源、发现问题、获取可观证据 
──对收集的审核信息经验证可作为审核证据。 
三 末次会议 
1 目的和要求 
.目的 
──向受审核方的高层管理者说明审核结果,以使他们清楚地理解审核的结果并得到确认。 
──宣布审核结论。 
──提出后续跟踪活动要求(纠正措施、跟踪审核等)。 
.要求 
──审核组长主持。 
──准时开会。结束(以不超过一小时为宜)。 
──参加者应签到,末次会议应有记录并保存归档。 
──参加会议人员同首次会议,可适当扩大范围。 
──使受审核方理解审核结果。 
──末次会议前审核组应进行内部会议,以便评审所有审核发现;达成一致的审核结论;讨论审核的跟踪措施;准备好回忆陈述的内容。 
2  末次会议的内容(议程) 
.会议开始 
──与会者签到。 
──致谢(审核组长代表审核组感谢受审核方在审核过程的合作与支持)。 
.重申审核目的和范围 
──考虑末次会议参加的新新成员。 
.强调审核的局限性 
──审核是一种抽样活动,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(发现的不合格项的部门未必是唯一的部门,其他有不合格项的区域未必查到,审核只对样本负责)。 
──尽可能使抽样具有代表性,使审核结果公正、客观和准确。 
.审核概述 
──评价QMS的优点。 
──审核总述:说明审核覆盖的区域,不合格项数目、类型及分布情况。事例: 
我们审核了审核计划里所列的所有部门包括总经理、管理者代表、技术部、质管部、生产部、供销部、人力资源部和车间等。没有发现严重不合格(或发现几项严重不合格),但提出了28项一般不合格和9项观察项。其分布为质管部有5项、技术部有……、须补充说明(声明)由于审核师在有限的时间段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的,尽管在审核中我们已就标准的有关要求的符合性进行了验证,但仍可能潜在一些其他的不合格项……。 
.宣读不合格报告 
──审核组长或指定审核人员宣读不合格报告(项目多时可选择主要部分)。 
──澄清疑问。 
.纠正措施要求 
──提出纠正措施要求。 
──明确提出纠正措施完成的时限。 
──验证纠正措施的方法。 
.宣读审核结论 
──审核组长宣读审核结论 
──说明审核报告的发布时间、方式及其他后续工作要求。 
.受审核方领导表态 
──对改进的承诺。 
.会议结束 
──向受审核方表示谢意。 
──末次会议所有议程已完成,无任何异议后,审核组长宣布末次会议结束。